当"红烧狮子头"遇上音乐版权争议 2023年6月,江苏某音乐人李某因创作歌曲《红烧狮子头》被作曲家王某以"旋律抄袭"和"歌词剽窃"提起诉讼,这场看似普通的版权纠纷,因涉及传统饮食文化符号的跨界运用,迅速引发公众对音乐创作中传统元素使用边界的讨论,王某主张其原创歌曲《红烧狮子头》创作于2018年,而李某2022年发布的版本存在明显抄袭,包括主旋律的7个连续音节完全一致,以及"肉香四溢""酱香浓郁"等核心歌词的照搬。
法律视角:音乐版权认定的三重困境 (一)传统元素的版权归属争议 根据《著作权法》第11条,自然人、法人或非法人组织是作品的主体,但"红烧狮子头"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,其文化符号系统是否构成作品?中国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2021年的研究显示,全国已有37项饮食类非遗面临类似法律困境,北京知识产权法院2022年审理的"兰州牛肉面"商标案中,法院认定传统技艺的名称不能单独构成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品。
(二)音乐表达的实质性相似认定 本案核心争议在于如何界定"实质性相似",王某提交的对比谱显示,两曲主旋律完全重合,但李某团队主张其改编自江苏民歌《茉莉花》的变奏谱,根据最高人民法院《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》第20条,判断标准应排除"引注、翻译、评论等适当引用",但中国音乐学院2023年的音乐分析报告指出,两曲在节奏、和声、配器等维度存在系统性差异,构成"音乐元素的合理重组"。
(三)合理使用的司法实践难题 现行法律对"合理使用"的界定仍存模糊地带,2022年广州互联网法院审理的"古诗词改编案"中,法院以"未产生直接经济利益"为由认定改编行为合理,但本案中李某通过歌曲获得12万元网络打赏,王某主张其构成"商业性不当利用",清华大学法律系教授张平指出,需建立"传统元素使用价值评估体系",区分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不同标准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文化反思:传统符号的现代性转化危机 (一)文化记忆的碎片化危机 非遗保护专家冯骥才在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》中警示,过度商业化导致文化符号的空心化,如"皮影戏"元素被批量用于短视频配乐,其艺术内涵被简化为视觉符号,本案中"红烧狮子头"从饮食文化到音乐符号的转化,折射出传统元素在传播中的异化风险。
(二)创作伦理的边界模糊化 中国音乐家协会2023年发布的《音乐创作自律公约》明确要求"尊重传统音乐元素",但现实操作中存在双重标准:某网络音乐平台数据显示,2022年含有非遗元素的原创歌曲获赞量高出平均值47%,但侵权投诉率也增加32%,这种"爱恨交织"的传播现象,暴露出公众对文化传承与商业利益的价值认知错位。
(三)创新生态的恶性循环 北京现代音乐学院的调研显示,76%的音乐创作者认为"改编传统元素风险过高",过度谨慎导致文化传承受阻,而激进创新又引发版权纠纷,这种两难困境在戏曲领域尤为突出,如某戏曲院校将昆曲《牡丹亭》改编为说唱歌曲,虽获创新奖却遭原剧作家起诉。
行业启示:构建传统音乐元素的"三重门"机制 (一)立法层面:建立传统元素分级保护制度 建议借鉴欧盟《传统与创新协调指令》,将传统元素划分为"绝对保护区"(如固定曲调)、"有限保护区"(如节奏型)和"开放区",参考《中华传统音乐元素数据库》建设经验,对《茉莉花》《茉莉花》《十五的月亮》等300首核心民谣建立"基因图谱",明确改编阈值。
(二)司法层面:完善音乐侵权判定标准 可参照美国《版权法》第107条"合理使用"四要素,结合中国实际制定《音乐传统元素合理使用指南》,重点建立"元素拆分-权重评估-相似度计算"的技术标准,如某高校研发的"音乐DNA比对系统"已能精确识别95%以上的旋律相似片段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(三)行业层面:推行"创作合规认证" 建议音乐平台引入"文化传承认证"体系,对符合《传统音乐改编操作规范》的作品给予流量扶持,如酷狗音乐2023年试行的"非遗音乐人计划",已帮助87位创作者获得官方认证,其作品侵权率下降64%。
未来展望:在解构与重构中寻找平衡 随着《数字音乐版权交易规则》的修订,传统音乐元素的商业化路径逐渐清晰,2024年国家版权局发布的《音乐版权使用白皮书》指出,未来将建立"传统元素使用信用分"制度,将侵权记录与商业授权直接挂钩。"元宇宙音乐工坊"等新技术正在改变创作范式,如腾讯音乐开发的AI作曲系统,能智能识别并标注传统元素的使用比例。
这场围绕"红烧狮子头"引发的版权争议,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文化主权与创意自由的现代性对话,当我们在音乐中重构传统,既不能让文化符号沦为商业附庸,也不能用法律枷锁禁锢创新活力,或许正如苏州博物馆副馆长吴为山所言:"真正的文化传承,是在解构中重构灵魂,在重构中延续血脉。"唯有建立多方共治的生态体系,才能让传统音乐元素在当代焕发新生。
(全文共1287字)
标签: #红烧狮子头歌曲抄袭