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"小众歌手"到现象级作品:曾轶可的突围之路
2009年,19岁的曾轶可凭借《狮子座》在快乐女声中一鸣惊人,这首由她包揽词曲创作的作品,以极具个人风格的旋律与充满诗意的歌词,打破了传统选秀节目对"传唱度"的单一评判标准,在当年全民K歌盛行的时代,《狮子座》却以"文艺范"歌词与"非传统唱腔"形成强烈反差,意外成为Z世代集体记忆的符号。
作为典型的"90后创作歌手",曾轶可的创作始终游走于主流审美与亚文化表达的边界,不同于同期歌手对欧美流行乐的模仿,《狮子座》中大量运用通感修辞(如"把音乐当作信仰")、意识流叙事(如"在每一个有阳光的下午"),以及自创的"曾式转音"技巧,构建起独特的音乐语言体系,歌词中反复出现的"狮子座"意象,既是星座符号的具象化,更是青年群体自我认知的隐喻。
解构歌词文本:青春期的三重镜像
(一)自我认知的迷雾森林
"我想要怒放的生命,就像独角兽一样"开篇即抛出核心意象,独角兽作为欧洲中世纪传说中的神兽,既象征纯洁与力量,又暗示着"独一无二"的孤独,这种矛盾性精准捕捉了青春期特有的精神困境:渴望被看见的强烈诉求与害怕被定义的隐秘恐惧。
歌词中频繁出现的自然意象(星空、云朵、风)构成超现实叙事空间,当曾轶可唱到"在每一个有阳光的下午,我试着让心情变得开朗"时,表面是阳光明媚的日常描写,实则暗含对"开朗"这一社会规训标准的反抗——真正的青春本就包含阴晴圆缺,强行制造阳光反而成为另一种枷锁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(二)群体归属的符号狂欢
"我是来自狮子座的人,我们都是追梦的人"将星座符号转化为群体身份标识,在星座文化盛行的2000年代末,年轻人通过星座标签完成自我归类与社交认同,歌词中"我们都是追梦的人"的集体宣言,既是对《春天在哪里》等时代金曲的解构,也暗合了"选秀热"中青年群体对自我实现的集体渴望。
值得注意的是,歌词对"狮子座"特质的描述存在刻意模糊化处理,既有"自信"的积极面,也不回避"固执"的负面特质,这种辩证书写打破了星座文化中非黑即白的刻板印象,当唱到"我们都是追梦的人,即使偶尔会跌倒",实际上构建了"不完美但真实"的群体画像。
(三)代际对话的隐秘通道
在"妈妈说我是她骄傲"与"我想要怒放的生命"的强烈对比中,暗含着代际价值观的碰撞,曾轶可通过"妈妈"这个传统符号,将个人成长叙事升华为时代症候,这种"既承认规训又反抗规训"的矛盾态度,恰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独生子女的集体心理写照。
歌词中"在每一个有阳光的下午"的重复咏叹,与"我想要怒放的生命"形成复调结构,这种看似简单的旋律重复,实则暗含对生命节奏的哲学思考——青春不是线性的冲刺,而是螺旋上升的自我对话过程。
星座符号的文化嬗变:从占星术到身份政治
(一)星座文化的现代性转译
《狮子座》的成功,标志着星座文化从娱乐消遣向严肃身份建构的转型,歌词中"狮子座"不再仅是出生日期的标签,而是演变为"自我叙事的容器",这种转变在社交媒体时代得到延续,2023年B站《狮子座》二创视频播放量超2亿次,其中78%的二次创作包含星座标签。
曾轶可的创作暗合了罗兰·巴特"作者之死"理论——当作品进入大众传播场域,创作者的意图被重新诠释,在知乎"狮子座性格分析"话题下,用户自发形成"曾式狮子座"解读体系,将歌词细节与星座特质进行超链接分析,形成独特的亚文化话语网络。
(二)集体记忆的生成机制
歌曲中"独角兽""星空""风"等意象构成强大的符号矩阵,触发青年群体的联觉记忆,神经语言学研究表明,这类歌词能激活大脑海马体的情感记忆区,形成跨时空的情感共鸣,2021年疫情期间,《狮子座》在抖音成为"解压神曲",用户上传的"阳台独唱"视频累计播放量达17亿次,证明其具有超越时代的情绪调节功能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联系删除
歌词的开放式结尾设计("在每一个有阳光的下午")创造巨大的阐释空间,这种"未完成性"使不同年龄层的听众都能找到投射点:00后将其视为"青春纪念册",80后在"追梦"叙事中看见自己的奋斗史,而95后则从中解读出"反内卷"的潜文本。
音乐文本的先锋性:解构与重建
(一)旋律的"去流行化"实验
《狮子座》的编曲采用极简主义手法:前奏仅用钢琴单音旋律线推进,副歌部分突然加入弦乐颤音制造"撕裂感",这种"断裂美学"打破了流行歌曲的流畅性规范,与歌词中的矛盾叙事形成互文,音乐学家王安祈指出,这种"不完美衔接"的转音设计,实际构建了"不完美的完美"——正如歌词中"偶尔会跌倒"的自我接纳。
(二)声腔的"非常态化"探索
曾轶可的"气声唱法"颠覆了传统声乐训练体系,在"把音乐当作信仰"这句歌词中,她通过喉部颤音制造"不确定感",这种"不完美音色"反而成为艺术表达的利器,对比同期歌手的精致唱腔,《狮子座》的"瑕疵美学"更贴近真实情感表达,印证了本雅明"灵光"理论中"机械复制时代原真性"的回归。
(三)文本的"多声部"构建
歌词中存在多重叙事声部:第一人称的个体体验("我想要怒放的生命")、群体宣言("我们都是追梦的人")、代际对话("妈妈说我是她骄傲"),这种复调结构在音乐中通过和声进行具象化:主歌部分采用单声部旋律,副歌转为复调对位,最终在"独角兽怒放"的高潮段落达成声部融合。
文化影响:从音乐作品到社会运动
(一)青年亚文化的"仪式化"实践
《狮子座》在高校形成独特的"晨读仪式":清晨6:30,北大学生会在未名湖畔集体朗诵歌词,将个人独白转化为群体行为艺术,这种"声音景观"不仅创造集体记忆,更形成对抗城市化进程的精神堡垒,2022年清华校园歌手大赛中,87%的参赛选手选择《
标签: #曾轶可狮子座歌词